浅谈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的父亲形象和关系处境

提到父亲,可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里一直以父亲形象示人的笠智众,儒雅、稳重、温和而平易近人、甚至带有一丝书卷气而令人崇敬,在行云流水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深切体会到父亲与子女之间真挚、含蓄而内敛的感情,具有东方的韵味和哲理。但聊到老爸,我最先想到的是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又名《父亲三部曲》)中由郎雄扮演的父亲,看似刻板、倔强、深沉而硬气,实则内心细腻柔情,会功夫,爱锻炼、能烧菜、写得一手好字。

在这三部电影中李安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不仅生动刻画出了三个立体鲜明的中国式父亲角色,并巧妙地将其放入三个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关系处境中进行探讨和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传统思想和现代想法与生活方式的碰撞,父亲与子女间的相处与矛盾,何为孝?如何尽孝?晚年生活与子女生活如何和谐共处?看似日常的生活流中不乏充满戏剧张力的神转折以及幽默的点缀,引发并带动了观众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感慨。

电影《喜宴》的主创人员:Mitchell、归亚蕾、李安、郎雄、赵文瑄

所谓父爱如山,特别是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得到多年传承和延续的父系社会,一家之主的架势、地位和影响可想而知,特别是被古板的老旧思想熏陶成长起来的父辈那代,父亲携带的标签始终离不开威严、伟岸、严肃和严厉等高高在上的字眼,只能仰望,不敢违逆,父亲苛刻的教导和远大的期望往往会变为无形的压力,甚至会让子女有些疏远和畏惧。

记得李安曾谈及过他与作为校长的父亲的关系,恭敬而谦顺,父亲负责训话,他负责聆听,很少回话,不像和母亲那般亲密,没能遵从父亲的期许从事教师职业,让他们一直心存芥蒂,三部曲中父子间极少的交流和互动即为现实生活中李安与父亲间的缩影,但至今还能看到李安的作品离不开其父亲的鼓励和肯定。很久以前在看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时,看到梁启超写给远在美国学习建筑的爱子梁思成的家书时,他充满慈爱而语重心长的引导与建议,让人心生羡慕。

随着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传统禁锢的思想文化终会在新潮的社会风气和观念的解放与进化中面临着挑战和瓦解的一天,努力在中西文化间或者说新旧思想间默默地保持着潜在却已濒临崩裂的平衡,在《喜宴》中,客串出现的李安说出了相当点睛的一句台词:“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来性压抑的结果。”三部电影看到最后都挺让人动容,意味深长,有惆怅和慰藉,有隐忍和包容,也有浓厚和暗涌的温情,终归一句话,老一辈的志气、骄傲和面子丢不了,同时双方都有捍卫自我生活的权利,尽孝中有子女的不易和为难,而对于子女的疼爱、照顾和体谅,可怜天下父母心。

1.《推手》/1991

电影《推手》的横幅海报

这部电影的成功终于让李安摆脱了多年来“男主内”的身份定位,有了出路和希望,也让人看到了李安能得当融合并自然游走于东西文化间的功力。在《推手》中郎雄扮演一位前太极拳高手教师,退休后来到美国和孙儿(李安的儿子忒可爱了)、洋媳妇一起生活,文化的迥异加上语言不通,苦于写作的媳妇和百无聊赖的公公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夹在中间身心俱疲的儿子左右为难,送养老院,努力撮合,想尽办法,明白儿子意图的父亲独自离开,在餐厅洗盘子,打起了工,父亲的窘迫和遭遇让儿子悔恨不已,最后决定偶尔亲密的分开过,彼此还能留有三分情。

养老和两代人的代沟,早已成了现代社会的严峻问题,像《推手》中父亲和陈太太这类年迈、传统而难以和子女和睦共处(或不想造成其负担)、自己也过得不痛快的老一辈来说,不少都选择了住进养老院解闷或再交个伴独立体面过活,退休后,子女忙于工作难以陪伴,落单的老人则在漫长的时间流转中憋闷无聊度日,不同成长背景的两代人长期勉为其难的相处,冲突只会越发激化,伤了感情,片中的父亲谈及曾经苦逼的“红色岁月”(三部中都参杂了一点关于“两岸”间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关联),留下过难以弥补的遗憾但起码一家人还相亲相爱,现在日渐支离破碎的家和儿子撇父的目的更令人他觉得心寒和伤痛。

片中的父亲,打坐、看片、练拳、教课、练字,偶尔烧个菜,白天和媳妇沉默以对,相互忍让,一肚子反感和不满,晚上一家人在中文和英语产生隔阂的语境下只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三言两语,寂寞和压抑占据了身心,尽孝是一方面,如何贴心合理的尽孝才是重点,家和万事兴,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新旧交替中维持家庭和睦真是一门不可小觑的大学问(推手的含义即为“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隐喻和潜在象征),最后看着有些惆怅和失落的两老,一句“有空”,其中有抚慰和尝试,但更多的还是对于生活的妥协和无奈。

2.《喜宴》/1993

电影《喜宴》的剧照

三部曲里自觉《喜宴》是最微妙有趣的一部,其中不仅关乎新旧两代人的“和解”(频频催婚、擅自安排相亲、渴望传宗接代、为子女操碎心的父母,太典型也太熟悉)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有传统价值观的崩溃和中国式面子的问题,事实是儿子有个美国男朋友,为了应付着急抱孙子特地跑来美国的父母,儿子只好和想获得绿卡的画家租客一起假扮情侣,昔日身为师长的父亲不满儿子的草率决定,在餐馆偶遇昔日下属扳回面子,接着就举办了一场盛大、隆重、开眼的中国式婚礼,酒后乱性的两位更是假戏真做,怀了娃。

纸包不住火,东窗事发,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促使矛盾进一步升级,身体本不好的老爸中风,实在憋不住的儿子跟老妈坦白,最后让人有点意外而巧妙的是原来片中最心知肚明的其实是他们自以为一直蒙在鼓里、受不得半点刺激的古板老爸,一位有着体面和傲娇身份的退休师长,算是中产阶级,家里不仅有个专属厨师,书法不错,品位不俗,口味挑剔,做派架势充分显示了有头有脸有地位有分量,于是在看重面子的同时就将错就错把两老的心愿给了了,但同时也以父亲一贯含蓄而内敛的方式放下姿态给予儿子充分的理解。

片中有很多逗趣的地方,不仅看到李安一家子的客串和贡献的亲身经历、道具等,从筹办到举办再到闹洞房等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不过是勉为其难和捍卫脸面做给他人看的一场戏罢了,充满了讽刺和戏谑的意味,逼婚催婚现已成为普遍而令人反感的社会现象和家庭难题,老一辈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下一代新进开放思想间的对立和磨合将会是个持久的问题,看到父亲窝心的举动,以及最后两老离去的落寞背影,很感伤,换位思考他们的立场反倒能深切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和隐忍的痛楚,尽孝绝不等于愚孝或一味地顺从,很多时候只有彼此适当的退让、成全和包容才能换来一个难得的“和”字。

3.《饮食男女》/1994

电影《饮食男女》的剧照

孔子有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有道:“色食性也。”吃和性乃是人之天性,作为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和核心,洪尚秀和侯麦透过电影早已表明了理解的透彻,到了《饮食男女》里,李安同样围绕着这两档子事展开,利用食物维系着关系和感情,一桌丰盛的晚餐,貌合神离的一家,弥漫着疏离和尴尬的气氛,以及更加充满荒诞意味和戏剧性的多重的意外转折,令人猝不及防,老三的“夺爱”和怀孕,老大的谎言和结婚,老二的投资失败、误解和憬悟,当然,最劲爆的无疑是最后老爹酒后壮胆下震惊四座的一吐真言。

看得人食欲大开的佳肴,各种意想不到的男女间的那点事,推动着一个本徒有其表的家从机械化枯燥到各归其位后有了生机的灵活运转,老同事的去世,增添了一丝“伤感的阴影和珍惜的顿悟”,操着一口长沙话的梁伯母体现三部曲的重点→东西方文化的隔阂,女大不中留,曾经的家散了卖了,但相互的理解和包容,终于换来了走心的一幕,因女儿做的汤,恢复了味觉的老爸想再来一碗,接着女儿双手托住碗边,父亲双手附上,一句深切的“女儿啊”,一句暖心的“爸”,血浓于水的感情尽在不言中,温馨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冷清的黑夜。

片中郎雄扮演的父亲是个精通多样菜谱人人敬仰的顶尖厨师,厨房他一人独大,是任何人不得踏入的禁区,饭馆有难得出面、晚辈恳求出山的大腕,和女儿斗起嘴来互不相让,都是执拗的犟脾气,甚至有点大男子主义,怀着心事,面露难色,得顾忌女儿的感受但也忠于自己的感情与选择,父亲那种不动声色的疼爱之情和傲娇的骨气都凝聚在了精心烹饪的菜肴和生活点滴中,最后心结的释放,各自有了人生幸福走向的家人们,彼此的尊重、关爱和理解,以及沟通的重要,味觉的恢复犹如一种消逝已久的情感的回暖,自己把日子过好了,才是回馈爱你的人最大的宽慰。

PS: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李安曾在采访中表露过对于父亲的愧疚、亏欠和遗憾,隐忍于内心的伤痛,父亲节将至,在身旁的多陪伴多关怀多理解,远在异国他乡的记得常发发微信或打个电话。

来源及声明:内容来自于网络,文字图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每一位原创者的内容,但因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等各种渠道,无法追溯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beautcanada@gmail.com,核实后即刻删除!北美财富网